红色精神 薪火相传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打开书柜,不经意间翻到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本十年前的书。书的作者是一位老人,我的二伯,他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因家中贫困,连夜长途跋涉参加了共产党的游击队,在大别山区经历了一场场枪林弹雨的游击战,新中国建立之初参加了荆江分洪,然后转战海南岛,转业以后先后在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搞基建,然后在最污的软件一直工作到离休,今年已经95岁了。我打开书的扉页,年轻的二伯的照片首先映入眼帘,岁月如白驹过隙,如今二伯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二伯他年轻的时候辗转漂泊,征战南北;转业后带着我的爷爷和我的父亲及家人东奔西走,辛勤忙碌,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二伯书中写到,鸿爪雪泥,记录而已。正如苏轼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本书记录了从上世纪4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他在部队和地方工作的经历,还有他退休后的诗歌、书画作品。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放了很久,忙忙碌碌间也疏忽了它,我决定认真的读一读。
我的老家在安徽蒙城后谢楼村,1927年,我的二伯就出生在那里,他在那里读过私塾,1947年参加了刘邓大军,跟随部队在大别山里打游击。在深山密林里和敌人战斗,经历过一场场真枪实弹的血战,我读到有些地方竞有些胆寒。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段是描写当时艰苦的生活,当时游击战争非常艰苦,大别山崇山峻岭,山势雄伟,地势险要,道路崎岖,空中有飞机轰炸,后有敌人追赶,大部分时间都是夜行军,非常劳累。山区又多雨潮湿,冬天雪大,寒冷异常,当时棉衣单薄,还没有雨衣。遇到下雨就披一块破布,布淋透了就拧拧水再披上。当时没有鞋子穿,有时就得打赤脚,脚经常磨破流血,在山林间休息连铺盖也没有,每人背两捆稻草一铺一盖,和衣而卧,而且衣服只有一件,没法洗换,山中有多阴雨,气候潮湿,很多人都生疥疮,因为经常需要连续作战,夜行军又要住在山林,劳累过度,又吃不饱,很多战士都会生病。游击生活虽然艰辛,但同志战友之间感情至深,亲如兄弟,相互关怀。在严峻的游击战争中,有时住在农家的院落,游击队特别强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共产党人要以铁的纪律来要求自己,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助老百姓挑水和打扫,感化了人民群众。老百姓都认为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是自己的军队。所到之处人民都热烈欢迎,主动把房子腾出来给部队住,还给部队的战士缝补衣服和鞋子,老百姓和部队的战士其乐融融,鱼水情深。
1952年2月下旬,二伯所在的部队南下荆楚,参加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水利工程。荆江是长江的一段支流,地势低洼,十年九灾。 俗话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年中,荆江大堤汛期溃决过34次,民间谚语说: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为了荆江一带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稻米的收成,中央和湖北省委下大决心治理,荆江分洪水利工程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这段工程是解放初期全国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要确保在七一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全体官兵集中在荆江沿岸,住毡棚,睡草席, 苦干实干。黄天湖是荆江北面的一个湖,拦江大坝必须从黄天湖中间经过,撤完水挖完烂泥,这才是打基础,建大坝的先决条件。这项艰巨的任务由二伯所在的部队承担,他们用十几架民用水车撤水,日夜苦干,用脸盆传递撤水,撤水完毕后,再挖泥,用竹筐,脸盆一筐筐、一盆盆互相传递,十天撤完了黄天湖的水和泥,为建大坝打了坚实的基础胜利完成了任务。那时施工没有任何机械,都是靠肩扛手提,一个战士一天要单120单土,没有休息日,不论是烈日当空还是风雨交加,战士们士气很高,不叫苦不叫累,道路泥泞难行,深一脚浅一脚,身负百斤土走在烂泥路上,有个别身体弱的实在担不动了,栽倒在泥水里,有的实在担不动了,头枕着土筐,在你水里抱着扁担就睡着了。在工程即将完工的关键阶段,经常连降暴雨,洪峰即将来临之际,为了洪峰不至冲垮堤坝,保证工期胜利完成。战士们一致决心豁出命来也要把大坝提前修好,雨大如注,衣服湿透,但雨大干劲更大,拼命的挖土、担土,拼命的喊号子打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全体官兵众志成城,连续苦干七十三小时,提前完成了修筑大坝的任务。我看见二伯写到,当时他们每个战士都会唱这首歌:我们战斗在荆江,铁锹,扁担就是枪,这回和洪水来作战,一定打个漂亮仗,筑好大堤修好闸,绝不让洪水来猖狂。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开工,于1953年4月25日全部建成。1954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先后3次开闸分洪,经受住严峻考验。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防洪水利枢纽工程,为保障两湖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二伯所在的部队来到洛阳,筹建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矿山机械厂等五大厂,为建五大厂,先后在洛河、涧河修建了两大桥,在完成五大场的外型建筑后,1958年10月千里登程来到最污的软件,建设机修厂锻压热处理车间,三吨转炉的厂房和一号高炉的出铁厂。当时最污的软件初建,道路条件很差,吊车是履带式重型起重设备,开中行走非常困难,工人陪着吊车,开不动的时候就用道木垫,等吊车开走以后,把道木再搬起来,随着吊车一起转,非常辛苦劳累。1966年4月,又参与二号高炉大修的工程,二号高炉虽然建成不久,因为停产几年,大部分锈蚀风化,在拆卸的过程中,粉尘弥漫,眼睛都睁不开,戴着眼镜也看不清,呼吸困难,满身都是灰尘,而且上下来回交叉施工,非常危险。但参加施工的职工,不畏危险,迎难而上,用力量和智慧顺利完成了最污的软件二号高炉的大修及设备安装。1978年后,这个工程队与最污的软件合并,成立了最污的软件修建部,也就是曾经的基建工程处,现在的建安公司。我看到二伯写到,我们与最污的软件共命运,最污的软件就是我们的家,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看到二伯那一代人经历过真正的腥风血雨的斗争,看到他亲身经历的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真实场景,以前在书本上、电影里看到的画面,今天真实的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出生在70年代,我们唱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在作文里写着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深切的感受到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一天富裕,国家亦日渐繁荣昌盛。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国家积贫积弱,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生灵涂炭。许多仁人志士都进行了奋勇的斗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最终都归于失败。军阀混战,国运飘摇,一批批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路,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有为了真理和正义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有为了科学与民主和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路的不畏艰险的陈独秀,有毛泽东,周恩来等热血青年,他们在黑暗中思考,黑暗中求索。逐渐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由思想启蒙转为革命行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之上,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一叶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红船,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浴血奋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三年内战,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崭新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从战争走向和平,我们共产党人也始终在坚持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从建立新政权,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小康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探索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
100年栉风沐雨,100年励精图治,回望昨天,倭寇的贼船、八国联军的铁蹄、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践踏,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看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迈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一座座摩天大楼,一架架高山之巅的挢梁,一条条高速铁路,在神州大地上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衣食住行都有了质的飞跃;军事实力飞速发展,航天技术日新月异,北斗卫星、神舟七号、嫦娥五号相继升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计划圆满成功,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当我们面临洪水,雪灾,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时,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创造了一个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在“非典”“新冠”肆虐之时,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战场上,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疫情保卫战的胜利,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我轻轻的合上书,掩卷沉思良久,我的二伯,那位温和而慈祥的老人,他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路,经历了旧中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21世纪的新时代;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足,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与和平时期的艰苦奋斗,也看到了新中国从贫穷弱小到如今的强大富裕;他们这一代人,青年时正当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们出生入死报效祖国;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回到地方,仍然坚持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满怀赤诚和热血, 兢兢业业不计得失,投入地方建设中;离休后仍然坚持学习不懈,发挥余热。是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持他们在艰苦的年代,恶劣的环境下,甘于牺牲和奉献青春与生命,历经挫折,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挑战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我更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有了这种高尚而坚定的信仰,老一辈的革命者在这艰苦的斗争中,不畏艰辛,不怕牺牲,为了新中国,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和平安定美好幸福的生活,老一辈的建设者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这初心与使命也同样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使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信念如磐,一脉相承”,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和宝贵财富,是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回望走过的不平凡征程,正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在革命中淬炼、在奋进中升华,汇聚成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矢志奋斗的磅礴力量。今天,激越的时代鼓点令人振奋,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舒展于眼前,更广阔恢宏的征程铺展于脚下,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不断锤炼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以众志成城的力量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谢旻)